以新媒體之眼 尋川藏線之美——第五季“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體驗采訪活動側記
“‘掌上蜀show’活動不僅連接起了天府四川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也連接起了海峽兩岸文化溝通和心靈溝通的紐帶。”日前,第五季“掌上蜀show”·尋美川藏線兩岸新媒體體驗采訪活動在“川西小瑞士”四川阿壩州畢棚溝圓滿收官。應邀出席指導活動的海協會副會長馬曉光在接受兩岸媒體采訪時如此表示。
為期8天的活動中,40多名兩岸媒體、自媒體人行程1500余公里,跨越4個市(州)10個縣(市、區),探訪20多個點位,圍繞公路工程奇跡、藏羌文化、國家非遺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主題,以新媒體視角創作各類融媒體作品200多篇(條),全方位多維度呈現川藏線沿途山川之美、文化之美、產業之美、天路之美。
打卡“超級IP” 臺青驚嘆“這里美得讓人說不出話!”
連結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川藏公路是一條山環水抱、風景如畫的景觀長廊,是很多旅游者心中“此生必駕”的“超級IP”。
在以絕美星空與茫茫云海而聞名的牛背山,采訪團駕駛UTV越野摩托車循著云端賽道前往山頂,站在“亞洲最大的360°觀景平臺”遠眺貢嘎雪山等一眾蜀中名山大川。大家在用手機、相機、無人機拍攝的同時,也紛紛化身文旅推介官,不吝言語發出贊嘆。“這里美得讓人說不出話!”臺灣旅游博主劉騏樂表示,自己第一次見到如此壯美的景觀,呼吁臺灣朋友們趕快來玩。臺青自媒體人徐銘鴻也表示,要把牛背山列為每年必來的清單之一,“希望臺灣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牛背山領略祖國的壯美風光”。
在被稱為“中國地質百慕大”的甘孜州道孚縣墨石公園,采訪團穿上“太空服”,體驗在異域星球探險的別樣趣味。在雪后初晴的畢棚溝景區,大家觀日照金山、賞深秋彩林,一路拍攝一路驚嘆。“終于明白為什么別人常說‘此生必駕318’,這條路線真的太美太美了!”第一次來大陸就愛上四川的臺青王君銘表示,臺灣青年一定要來大陸走走看看,親眼看和屏幕上看完全不同。
體驗非遺、藏羌文化 臺媒記者直言被感動
川藏線沿途藏羌文化濃厚,人文資源薈萃。采訪團探訪彩瓷發源地邛窯遺址、世界茶文化發源地雅安蒙頂山、尼泊爾國家館爐霍分館、西索藏式民居、桃坪羌寨,對話非遺傳承人,親手制作陶器、蒙頂茶、唐卡,感受非遺文化;品嘗糌粑、酥油茶,唱康定情歌,跳鍋莊舞,體驗藏羌民族風。
在雅安蒙頂山,臺青自媒體人吳冠穎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氏第五代制茶傳承人張躍華手把手指導下,一邊學習沏功夫茶,一邊聆聽張氏代代相傳的制茶理念。“制茶最后追求的一定是質量,希望好的茶可以讓后世的人都看到,這也是不斷代傳承讓我感動的地方。”吳冠穎說。
在瀘定縣咱里村,采訪團走進藏族同胞青米拉措家中,與她促膝交談,在拉家常中深切感受漢藏民族團結的和諧美好。“好像千山萬水來到這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我想可能還是因為兩岸同文同種。”臺灣《旺報》前副社長刁明芳深有感觸。
“川藏線沿途歷史人文太豐富了!”臺灣《旅讀》雜志企劃主編曾令愉拿出記錄得滿滿當當的筆記本興奮地表示,此行自己一路都被沿途的歷史人文感動著。“爐霍縣郎卡杰唐卡畫派傳承人說一天要工作9個小時,可能有一天會畫到眼睛失明;桃坪羌寨楊家大院第54代傳承人依舊在守護老宅。他們守護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采訪團拍攝爐霍縣郎卡杰唐卡畫派大師繪制唐卡
探尋高原產業發展 臺青網紅化身“產品推介官”
從高原傳統農牧產業轉型升級到沿途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從各項富民惠民政策出臺到老百姓生活質量大大改善,從雅康高速通車后前往甘孜州游客每年20%至30%增長到阿壩州西索村返鄉創業開民宿的大學生不斷增多……采訪團一路走來,不僅看到了川藏線上壯美的山川、豐富的人文,同時也看到這條“交通大動脈”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看到新時代交通建設為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注入的強勁動力。
在雅安318公路自駕大本營公路文化體驗館,采訪團通過人機交互、裸眼3D、聲光電數字媒體等方式沉浸體驗自駕318公路,了解川藏公路沿線各地如何以公路為載體帶動自駕產業、文旅產業等聯動發展;在康定市新都橋鎮,采訪專為川藏線長途司機提供休息、停車、住宿等“一站式”優惠服務的“雪域高原貨車司機之家”,大家真切看到當地政府為促進川藏公路沿線經濟發展出臺的一系列實打實惠民舉措;在甘孜州爐霍縣,采訪國家級牦牛特色產業集群重點企業,探尋一個偏遠小縣如何依靠發展高原農牧產品深加工產業,拉動上下產業鏈發展,實現產品出口。兩岸青年還客串起“產品推介官”,共同完成了一次特色農牧產品直播,向兩岸網友介紹食用酪蛋白、牦牛肉干、俄色茶等當地特色農牧產品。
兩岸青年共同參與高原特色農牧產品直播
參加直播推介的臺灣網紅博主劉樂妍在得到爐霍縣頒發的“助農大使”證書后非常開心,“這里的很多產品都是我在臺灣沒有吃過、沒有見過的,讓我大開眼界。”她表示,希望可以把高原特色農產品推介給更多臺灣朋友,讓他們都品嘗到祖國大陸的優質農產品。
體悟“兩路”精神 臺青點贊“超級工程”
“70年前,十萬筑路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劈開懸崖、征服險川,成功修筑了川藏公路,在“人類生命禁區”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為修筑川藏公路,有3000多名軍民犧牲,相當于每一公里路都有一至兩位英烈守護。”在川藏公路博物館,采訪團跟隨講解員介紹,透過一段段文字資料,一幅幅歷史影像,一個個感動故事,重溫修筑天險之路的燃情歲月,感悟“兩路”精神時代內涵。當年工程艱巨、環境艱險、生活艱苦、施工艱難等種種境況令所有人動容。“這是一條由血和肉鑄成的逐夢之路。”吳冠穎在參觀后如此感慨。“希望更多臺灣年輕人來川藏公路博物館看看,把川藏公路精神傳承下去。”臺青邱慶齡表示。
采訪團參觀川藏公路博物館
在瀘定縣318自駕房車營地,采訪團成員們抬頭仰望飛跨大渡河的“川藏第一橋”興康特大橋,從這座“超級工程”上似乎看到了當年“兩路”精神在新時代的延續。
“原來我們中國很多不可思議的建設,都是通過‘兩路’精神延續下去的。”臺青徐銘鴻指著身后的興康特大橋激動地表示,“在如此高的兩山之間能修筑這么堅實而漂亮的橋,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這真是‘中國奇跡’!”(四川省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