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布會輯錄(2023-06-28)
6月28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朱鳳蓮:歡迎大家參加今天國臺辦例行發布會,F在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是今年最大規模兩岸民間交流活動,兩岸民眾高度關注。請發言人介紹本屆海峽論壇取得了哪些成果?
朱鳳蓮: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是20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岸民間交流活動,上萬名兩岸同胞參加主論壇和34場系列活動,其中臺灣各界同胞5200多人。論壇取得豐碩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習近平總書記首度向海峽論壇發來賀信,充分肯定海峽論壇促進兩岸各界廣泛交往、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闡明“國家好,民族好,兩岸同胞才會好”的大道至理,宣示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造福臺灣同胞的政策主張,充分體現了對廣大臺灣同胞的深情牽掛和關心關懷。賀信在與會人士中引發熱烈反響,激勵兩岸各界在新起點上把海峽論壇越辦越好,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二是充分彰顯“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臺灣主流民意。臺灣各界人士不懼民進黨當局打壓恐嚇,踴躍參加論壇。參會政黨代表團數創歷屆之最,首次參加的臺胞“新面孔”超過一半,臺灣青年超過三分之一,有300名臺胞通過網絡報名參加論壇。這充分體現了廣大臺胞對加快恢復擴大兩岸交流的強烈愿望。
三是黨中央出臺重大戰略舉措,推動閩臺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論壇大會上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成為關注焦點。論壇期間,福建省面向臺灣青年提供2200多個實習就業崗位,成立臺港澳青年實習實訓工作站,2家青創基地與臺灣協會簽訂兩岸青年就業創業互助合作協議;10家企業聚焦平潭共同家園建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10余對閩臺鄉村振興合作項目對接簽約;成立數字、海洋、衛生健康3個領域海峽兩岸學會聯合體,簽訂7個科技合作項目,共享科技論文成果500多篇等等。
四是掀起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新高潮。論壇活動豐富多彩,30余場分論壇活動涉及工會、青年、婦女、經濟金融、文化影視、衛生健康、鄉村振興、農田水利、村里社區、宗親宮廟、兩岸婚姻等諸多領域界別。近200位兩岸職工代表、200多位兩岸婚姻家庭和島內陸配團體代表、近400名兩岸武術愛好者,以及近千位臺灣鄉鎮村里代表、社區工作者等齊聚一堂,共話合作。12個兩岸婦女組織簽署合作協議。3年未曾“登陸”的臺灣百家宮廟千名信眾奔赴媽祖、關帝、開漳圣王等祖廟祭拜。百個兩岸題材影視項目匯聚演播。主辦單位舉辦論壇主題歌征集活動,兩岸知名青年藝人聯袂演唱論壇主題歌《我們相信》,唱出兩岸同胞同心向前、共創美好明天的共同心聲。
兩岸同胞高度關注海峽論壇,很多沒有到場的朋友通過互聯網“云參與”論壇話題討論。截至6月20日,境內相關評論報道155580篇次,境外報道評論6068篇次,全網閱讀量達12.7億次,其中今日頭條閱讀量4億次,互動量12萬次;抖音播放量6.3億次,互動量達15萬次,微博閱讀量2.4億次。讓我們期待明年的海峽論壇。
中國日報記者: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請問《意見》涵蓋哪些內容?將于何時公布?
朱鳳蓮: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
《意見》將充分發揮福建對臺獨特優勢和先行示范作用,著力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先行先試,推動閩臺人員往來更加便捷,貿易投資更加順暢,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把福建打造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兑庖姟穼⒂诮诠迹埓蠹谊P注。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上,互道“好久不見”成為兩岸同胞間的問候語,有許多臺灣青年“首來族”期待在大陸找到發展機會,對此有何評論?請問近期還有哪些兩岸青年交流活動?
朱鳳蓮: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交往,能夠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我們樂見并支持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互動,增進了解,深化友誼,讓更多的臺灣青年“首來族”成為“常來族”。我們也積極為臺灣青年朋友提供更多機遇和平臺,讓他們在大陸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接下來,各地將面向臺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請大家關注。7月中旬,國務院臺辦、教育部、全國青聯和北京市政府將在北京共同主辦2023兩岸青年峰會。7月12日至13日舉辦開幕式、主論壇和科教、體育、創新人才分論壇,臺灣16家青年機構負責人、各界青年代表220余人將現場參會。期間將同步舉辦兩岸青年音樂嘉年華消夏晚會、潮玩文旅創意市集、科技成果活力展、兩岸青年體育交流營和2023京臺青年環北京騎行等活動。從7月中旬到10月底,峰會將設置筑巢引鳳、融合發展等5個篇章25項系列活動,包括“躍動京臺 青出于藍”京臺青年籃球友誼賽、第八屆京臺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預計約1200名臺灣青年將參加各項活動。
7月下旬,國務院臺辦、江蘇省政府將在蘇州共同主辦2023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活動。本屆青年文化月以“同心同行 青春力量”為主題,以“傳統文化的新表達”為主線,突出三個“新”,即交流中華文化創新發展、講好文脈傳承新鮮故事、展示兩岸青年新潮生活。開幕式及主場活動將邀請兩岸各界青年代表600余人參加。從7月下旬至9月中旬將陸續舉辦“梅韻千秋 流芳兩岸”梅蘭芳藝術文化周、“情思入扣一線牽”兩岸刺繡匠人對話會、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海峽兩岸青年電影展等20多場活動,讓兩岸青年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嬗變,共同探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新”傳統文化。
7月至8月,全國臺聯將舉辦以“龍脈傳承 青春中華”為主題的第二十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7月3日至7日將在北京舉辦夏令營總營參訪交流活動,人數約300人;在全國各地相繼舉辦特色分營活動,覆蓋28個省區市及港澳等地,總人數約1000人。夏令營將重點邀請島內臺灣青年參加,助力臺灣青年了解大陸人文歷史和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領域發展成就,為臺灣青年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追逐人生夢想提供廣闊舞臺。
歡迎廣大臺灣青年朋友積極參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我們將持續關注臺灣青年的所思所盼,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提供良好條件,助力臺灣青年在大陸追夢筑夢圓夢。我們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采訪報道這些活動,去認識更多的臺灣青年朋友。
海峽之聲電臺記者:針對部分兩岸直航點的復航申請未獲臺灣方面批準,陸委會日前稱,已核準青島航點復航,武漢、寧波也有航空公司提出申請,鄭州航點沒有航空公司提出申請。請問情況是否如此?
朱鳳蓮:6月16日,青島至臺北航線復航,目前每周執飛4個航班,往返8個班次。兩岸航線客流量穩步提升,最近一周(6月18日至24日),北京、上海、廈門、成都、深圳、廣州、杭州、南京、重慶、福州、青島11個城市執飛兩岸航線共510班客運航班,運送旅客82636人次。
臺胞臺商對恢復兩岸往來期盼高、需求旺。兩岸航空公司積極尋求恢復兩岸航線航點航班,但民進黨當局仍在繼續阻撓有關航點復航。大陸航空公司曾多次向臺民航主管部門表達恢復武漢、寧波、鄭州等航點的意愿并提出申請,均遭拒絕或退件處理。希望臺方盡快撤除單方面設置的不合理限制,把兩岸航線航班交給航空公司根據市場自主調節,滿足兩岸民眾出行需要。
福建廣電臺海時刻新媒體記者:對于大陸方面恢復臺灣地區番荔枝輸入,民進黨當局污稱是“臺東模式”,引發民眾不滿。有評論認為,民進黨當局的攻擊暴露了綠營在選舉前對可能失去農漁民選票的高度焦慮。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民進黨當局既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為臺灣農民著想的意愿,只是慣于抹黑大陸,煽動兩岸對立,不得民心。
新華社記者:臺陸委會稱,大陸方面恢復臺灣地區番荔枝輸入是利用經濟利益對臺進行所謂“分化及統戰”。臺農業主管部門稱,臺灣番荔枝產業有1009個供果園、50個包裝廠,目前只有25個供果園、3家包裝廠獲得許可,呼吁大陸方面提供具體規范及檢疫規定。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我們注意到,對于恢復臺灣番荔枝輸入,島內農民朋友很開心,紛紛表示“心中大石頭落地”。可是民進黨當局卻不開心,因為他們并不在乎島內農民的利益,而是出于一黨之私,害怕兩岸同胞走近走好,將大陸為恢復臺灣農產品輸入提供的幫助污名化,惡意抹黑大陸、煽動兩岸對立。誰在為臺灣農民著想,誰在損害臺灣農民的利益福祉,相信臺灣農漁民朋友心中自有一桿秤。
我們愿意與臺灣各界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為臺灣農漁產品輸入大陸提供更多幫助。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臺媒報道,有綠營政客炒作臺軍節目中出現“質量”一詞是大陸用語。對此島內民眾表示,民進黨的說辭是老把戲,很無聊。早些時候,島內有人借“土豆”和“馬鈴薯”在兩岸稱呼不同炒作大陸“文化統戰”,引發不少島內網友反感。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我看到島內很多網友對這件事的評價是“無聊”和“反感”。在民進黨當局和一些綠營政客眼里,只要和大陸沾邊的事,都會被拿來貼標簽、扣帽子。事實上,現在臺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人說大陸用語、吃大陸零食、看大陸影視劇、唱大陸歌曲,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民進黨一些政客跟不上年輕人節奏,就亂扣帽子喊打喊殺,只會被年輕人拋棄。
隨著兩岸交流的恢復擴大和兩岸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化,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真情實況有更多了解,會更愿意參與兩岸交流。這是一種趨勢,誰也阻擋不了。民進黨政客越是處心積慮煽動兩岸對立對抗,越會引發臺灣民眾更多反感、更多反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海峽兩岸”記者:近日,有美國大學就“若臺海發生沖突,對美協防臺灣有多大信心”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臺灣民眾對“美國協防臺灣”沒有信心。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價?
朱鳳蓮:第一,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干涉中國內政的言行,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二,相關民調說明,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看穿了美方把臺灣當“炮灰”的險惡用心和民進黨當局苦心炮制的“臺灣有事、美國來幫”的騙局。
香港中評社記者: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不斷鼓噪提升臺所謂“防衛能力及后備力量”,近日美聯邦參議院軍委會通過的“2024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提出“建立訓練臺軍計劃”。也有外媒報道稱,美方協訓臺軍近年呈現半公開在地化等趨勢。民進黨當局近期配合出臺男大學生服兵役“3+1方案”、下修港澳地區人士在臺服役門檻等措施。請問對美臺這些軍事勾連動向有何評論?
朱鳳蓮:有關動向再次說明,美國反華勢力和“臺獨”分裂勢力是當前臺海局勢緊張的始作俑者和幕后推手。美國一些政客嘴上說希望臺海和平穩定,實則加速武裝臺灣,加劇臺海緊張。民進黨當局聲稱“戰爭不是臺灣的選項”,卻加緊貼靠外部勢力大搞“以武謀獨”。是誰在拉升臺海緊張,是誰在販賣戰爭恐懼,相信臺灣民眾看得很清楚。
有媒體梳理了美臺近來一些軍事勾連動向,可以幫助大家看得更清楚(展示圖片)。2022年7月美國政客提出“臺灣兵役至少延長一年才有戰力”,到12月民進黨當局就宣布將義務兵服役期延長至1年;2022年12月美國通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確保臺灣全民防衛動員”,到2023年2月民進黨當局就跟進計劃修改“全面防衛動員準備法”;2022年12月美國表示擬為臺灣建立“區域緊急應變儲備庫”,到2023年3月民進黨當局就證實,正與美洽談將東亞軍備庫改存至臺灣。這些是巧合嗎?顯然不是。在民進黨當局出賣臺灣未來和民眾利益、無底線的配合下,美國正加碼武裝臺灣,加速把臺灣變成火藥庫,臺灣年輕人正在淪為民進黨當局依附討好美國的犧牲品,淪為“以武謀獨”的炮灰。
美國永遠奉行的是“美國優先”,臺灣不會成為例外,“棋子”最終是“棄子”。我們敦促美方停止美臺軍事聯系和售臺武器,停止“毀臺”、“害臺”行徑。正告民進黨當局,放棄依附外部勢力“以武謀獨”的幻想,停止“賣臺”、“禍臺”的勾當。
人民政協報記者:針對大陸宣布恢復臺灣番荔枝輸入,臺農業主管部門稱,希望雙方持續溝通檢疫規范,盡快解禁臺灣菠蘿、蓮霧等其他農產品。對此有何回應?請問對恢復其它臺灣農漁產品輸入大陸有何進一步安排?
朱鳳蓮:民進黨當局無視臺灣農漁產品輸入大陸存在的問題,更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只是一味政治操弄,抹黑大陸,導致一些問題至今沒有解決。
島內農漁民通過中國國民黨、有關縣市、團體等表達心聲,愿意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確保輸往大陸農漁產品安全。我們愿意繼續與島內有關方面共同努力,為恢復臺灣農漁產品輸入大陸提供幫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記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訪華期間,多次重申美國長年以來的“一中政策”,強調不支持“臺灣獨立”。民進黨當局對此不予置評。請問美方有關表態,對遏制島內“臺獨”勢力搞“倚美謀獨”是否有積極作用?
朱鳳蓮:美國政府就臺灣問題作出過明確承諾,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些承諾清清楚楚體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國總統拜登也多次講過不支持“臺獨”,無意將臺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去年中美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時,美方重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此次美國務卿布林肯來訪,明確表示美方遵守拜登總統作出的承諾,重申美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
正告民進黨當局,“臺獨”是絕路。勾連外部勢力挑釁謀“獨”,編織所謂“國際社會支持”的謊言,欺騙不了島內民眾。
福建海峽衛視記者:日前中國國民黨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侯友宜表示,兩岸就像一家人。此前他也曾經表示過反對“臺獨”,講過兩岸同文同種。對此發言人有何評論?
朱鳳蓮:多年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增進兩黨政治互信,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希望島內各界與我們相向而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加強對話交流,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深圳衛視記者:第一個問題,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對邀請大陸學生訪臺,臺當局要求島內相關大學提出所謂“安全保證”是無限上綱安全問題,民進黨當局就是要卡關邀訪大陸學生。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第二個問題,臺教育主管部門推出男大學生服役的“3+1方案”,讓臺男大學生原本四年完成的學業三年完成,剩下一年去當兵。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第一個問題,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交往增進相互了解,是好事,理應大力支持。民進黨當局一面說重視年輕人的權益,希望他們廣交朋友,一面又編造種種借口,百般阻撓兩岸青年交流交往,損害他們的正當利益。完全是言行不一、口是心非。這些大陸學生赴臺參訪,就會危及臺灣的安全嗎?這充分暴露民進黨當局蓄意對抗大陸、加劇兩岸對立的“臺獨”本性。
第二個問題,我們注意到臺灣輿論對這件事的普遍不滿和反彈。所謂“3+1方案”,明顯損害臺灣大學生的權益。很顯然,在高校三年的學習時間,相當于僅接受了專科教育,對臺灣的學生、對臺灣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臺灣民眾有權利質問,民進黨當局不顧一切,執意要讓臺灣的年輕人延長兵役、做上戰場的準備,是打的什么算盤?
民進黨當局近些年勾連外部勢力大搞謀“獨”挑釁,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成臺海局勢緊張動蕩,這是所謂延長兵役、“3+1方案”的起因和根源,也是臺灣安定與民眾福祉的最大禍患。這件事再次讓廣大臺灣民眾看清,沒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沒有臺海安寧,連臺灣學生的正常學業都沒有保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海之聲》和《看臺海新媒體》記者:2013年6月《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后卻遲遲未能生效實施。近日,是否重啟兩岸服貿及貨貿談判在島內引發討論。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十年前,兩岸兩會經過善意溝通、平等協商,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歷經十年風雨洗禮,越來越多島內人士尤其是業界認識到,兩岸服貿協議是一份互利雙贏的好協議,有利于加強兩岸服務業合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有利于提高兩岸服務業水平、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有利于兩岸經濟特別是臺灣經濟發展。
兩岸服貿協議遲遲未能生效實施,臺灣業界和民眾利益深受其害,原因眾所周知。
中新社記者:武漢市一處名為“臺北路”和“臺北派出所”的地名近期引起島內討論,有網友發現臺北路的盡頭是“解放大道”,有島內媒體稱“暗示意味濃厚”。我們注意到,大陸多個城市都有以臺灣不同縣市命名的街道,臺北等城市也有以大陸城市命名的街巷,近年相關話題討論度很高。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可能兩岸最常見的同名路就是中山街或中山路。一座城市的街巷地名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載體和見證。在臺北,大家穿行在成都路、洛陽街、廈門街,在武漢有臺北路,青島有高雄路,上海有基隆路,南京有花蓮路。不僅如此,過去數百年來一批批先民橫渡海峽移居臺灣,在海峽兩岸形成眾多的同名村,比如在臺灣有9個泉州、4個安溪、6個海豐,在重慶有26個村鎮與臺灣的鄉鎮同名。正如網友所言,“每一條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個同名村,都是兩岸同根的緣。這些路、這些村是臺灣同胞對大陸的鄉愁,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聯結,是兩岸共有的歷史印記。我們期待兩岸網友一起分享這些路、這些村背后的故事,一起發現在大陸的臺灣,發現在臺灣的大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據報道,近期臺灣工商界人士紛紛提出希望重啟兩岸服貿、貨貿協議談判,表示如能達成,對臺灣經濟將是一大助益。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我們注意到了有關報道。2010年6月,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截至2022年底,大陸已累計對臺減免關稅85.2億美元,臺灣有61家金融企業和2065家非金融企業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ECFA給島內相關企業和民眾,包括廣大中小企業和農漁民帶來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
ECFA僅為兩岸經濟關系正;、自由化構建了一個框架,早期收獲清單僅包括部分產品關稅減免和部分服務業開放,更大紅利要在兩岸貨貿、服貿等ECFA后續協議中體現。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ECFA后續服貿協議簽署之后遲遲未能生效,貨貿協議商談被迫中斷,ECFA無法惠及更多臺灣同胞。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臺灣中視新聞記者:有許多島內政黨團體和臺灣青年參加了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賴清德對此稱,“這是幫別人數鈔票”。請問有何評論?
朱鳳蓮:賴清德的說法,充分暴露他對民眾的傲慢和對民意的漠視,也暴露了他假善意、真“謀獨”的面目。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近期大陸福建等九個省規劃參加臺北夏季旅展。請問這是否可以解讀為這是在釋放兩岸恢復旅游的善意?
朱鳳蓮:我們支持兩岸旅游業界加強交流合作,熱忱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旅游觀光。據了解,大陸9個省份的旅游業界人士將于7月14日應邀赴臺參加臺北夏季旅展。通過他們參展,臺灣同胞能夠看到新形勢下大陸旅游業態發展的新風貌,了解更多旅游新產品、新路線。臺灣有關方面應當正視廣大臺灣民眾、旅游業界的意愿和期盼,早日解除對臺灣同胞來大陸團隊游的不合理禁限。
臺灣《聯合報》記者:關于重啟兩岸服貿協議談判,侯友宜和柯文哲最近都提及,陸委會在4月也曾提出希望“把沒有談完的逐步來談”。請問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繼續推進?
朱鳳蓮:兩會受權協商和所達成協議的權威性應該得到維護,兩岸協商談判的基礎不能受到損害。
臺灣TVBS記者:陸委會稱島內有關人士參與兩岸共祭伏羲活動有違“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將進行查處,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伏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受到兩岸同胞共同景仰。2014年以來,甘肅省連續十年舉行共祭伏羲典禮活動,臺灣民間各界積極參與,彰顯了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6月22日,2023(癸卯)年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甘肅天水市和臺北新北市同步舉辦,島內各界人士共約500人出席新北市現場活動。需要指出的是,慎終追遠、崇敬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民進黨當局竟然對參加祭拜伏羲典禮的臺灣民間團體和人士橫加指責打壓,再次暴露了其謀“獨”本性和數典忘祖的丑陋面目。
臺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關于重啟兩岸服貿協議談判,賴清德稱“不應該再次接受走向大陸的回頭路”。島內有人擔心,重啟兩岸服貿協議談判會導致臺灣過度依賴大陸市場。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朱鳳蓮: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ECFA的后續協議之一,是一個互利互惠的好協議,有助于提高兩岸服務業開放水平、促進兩岸服務業更好發展,在最大范圍內讓兩岸業者特別是臺灣中小企業和民眾受惠,為臺灣業者帶來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多機遇。民進黨為謀求政治私利,蓄意阻撓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導致臺胞臺企直接喪失了本應享有的發展先機,嚴重損害了臺胞臺企發展利益。服貿協議對服務業占比很高的臺灣來說,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民進黨當局不思悔改,頑固進行政治操弄,繼續污蔑抹黑服貿協議,難怪其相關論調被島內媒體斥為“謬論”。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多年在臺立法機構未能通過,請問對民進黨常年技術性卡關兩岸協商有何評論?
朱鳳蓮:我們關于兩岸協商談判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只要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臺灣的任何政黨、團體同我們交往都不存在障礙。只要民進黨當局放棄“臺獨”分裂立場,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來,兩岸的協商談判就可以恢復。
朱鳳蓮: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